朱咏雷指出,过去一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科学技术工作不断赋能行业发展,继续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集中于以下多方面的成果:
1)电视高清话超高清化进程明显加快,截至今年3月,全国已经开通1085个高清频道、8个4K频道、2个8K频道。
2)全国有线G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全国一网”加速推进,广电5G实现开通云运营并覆盖全国,目前用户已超过650万,基本完成了700MHz的频率迁移工作。
3)广电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重点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公共服务县级标准化试点稳步推进,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规模逐步扩大,服务的品质不断提高。
4)智慧广电技术体系、实施路径和迭代升级策略也加强完善,智慧广电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
5)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涌现出一批先导单位、典型案例和成长项目,地市级广电媒体深度融合试点工作扎实开展。
6)系统梳理凝练、科学设计谋划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中长期科技攻关方向和研发任务布局,“未来电视”战略部署逐步实施。
7)有线、无线G等多种技术方法协同发展,全媒体、融合化、多渠道的立体传播格局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智能推荐服务试点在北京、上海、浙江三地取得了初步成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个性化视听服务的需要。
8)“广电+政用、民用、商用”的服务新模式不断拓展,人民正在由“看电视”逐步向“用电视”转变,广播电视服务智慧化态势已成为新常态。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砥砺前行,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广电工作标定了新方向、新坐标、新维度。步入新时代新征程,广电行业只有深刻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形势,更精准把握技术发展规律,慢慢地加强技术应用创新支撑能力,开创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才能确保广电事业产业在大变局中持续高水平发展。
媒体融合战略已成为了国家战略,而全国各级广电媒体在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能看到,有的广电媒体存在着“形”似融合,实际上还是披着新媒体外衣的传统媒体。亟须强化问题导行、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快速推进深度融合及整体转型,加快建设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的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与十年前相比,互联网慢慢的变成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主战场,因此要格外的重视网络技术应用,将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切实向互联网转变,以创新驱动构建具有先进的技术支撑、融广播电视和现代网络视听于一体的大视听发展格局,逐步的提升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能力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内容上要积极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加快学习和运用短视频,贯通电视、手机、平板、车载等各类终端,构建满足多元化、分众化需求的大视听供给体系。渠道上要统筹用好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等多种信息网络,有序拓展IPTV、OTT经营事物的规模,构建泛在、协同、智能的大视听传播体系。市场上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视听市场体系。管理上既要管得住保安全,还要促进其繁荣发展,构建“一个标准、一体管理”的大视听治理体系。
各级广电媒体要加快构建多形态、广覆盖的融合传播矩阵,有条件的要“造船出海”,建设与全媒体传播相适应的自有平台。2019年,中宣部、广电总局发布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以及省级技术平台规范》,2023年初又发布了《市级融媒体中心总体技术规范》、《市级融媒体中心数据规范》、《市级融媒体中心接口规范》、《市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安全防护基础要求》及《市级融媒体中心技术系统合规性评估方法》等市级融媒体中心系列技术规范。这些标准将有力推动各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化,实现省、市、县之间纵向贯通、横向协同,进一步推进各级各类媒体云平台相互连通、资源共享,推动中央、省级融合媒体平台云服务能力向地市级、县级延伸,提供先进的媒体制作工具、超大规模云存储能力、超强云算力和极速分发能力。
还要完善现代广电国际传播体系,把加强网络视听和新媒体传播作为工作重点,支持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传播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广电媒体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必须始终把做强舆论宣传作为主责主业。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依然复杂,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对舆论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技术方法切实提高舆情发现能力,及时精准研判舆情热度、态度、烈度,提出引导对策,打好主动仗,切实提高党的新闻奥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领导的一种全面综合的现代化,广电媒体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除了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之外,广电行业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广电行业要积极承担使命,贡献力量,通过扎实推进高水平发展实现行业的现代化。
广播电视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产物,科技始终是行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去年,总局明白准确地提出快速推进“未来电视”战略部署,“未来电视”代表着视听的未来发展图景,关系着广电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定要有更好的视听体验,超高清、三维声、AR/VR等更具沉浸感的高品质视听服务让电视更具吸引力;一定要有更便捷的人机交互,语音识别眼球追踪、3D手势、大小屏联动等交互手段让用户操作更方便;一定要实现更智慧的服务,精准匹配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收听收视环境;一定要最大限度抢占大屏小屏阵地,及时研究车载屏、投影仪、AR/VR眼镜智能音箱、户外屏等新设备新端口,让电视“无处不在”;一定是生产组织方式、传播服务方式监管治理方式的系统性重塑。
全行业要逐步深化“未来电视”内涵外延和推进路径研究,系统研究适应未来媒体新形态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加强科研攻关,开展技术试验和区域化、特色化应用试点,及早掌握技术变革主动权,以科学技术创新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总局印发了《智慧广电技术体系及实施指南 (2022年版)》,提出以“算力+算法+数据”为重要支撑的智慧广电技术体系,明确了智慧广电建设实施路径,这是智慧广电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指引性文件,为全行业迈向“未来电视”夯实发展基础,希望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
大力强化系统上下、行业内外大协同,推动网络互联、业务互通、数据共享,建立全国一体化生产传播技术体系和协同工作机制。要加快发展高清、超高清电视,争取今年年底省级台全部高清播出2025年底地级台和有条件的县级台全部高清播出。要继续推进4K超高清制播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调整开办超高清频道。
坚持新型广电媒体传播网、国家文化专网和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网的定位,深化全国有线G的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新型智慧广电网络。要
,不断提升大屏用户参与度和粘性。要继续推进中国广电5G融合视听业务、5G广播电视、5G频道、5G应急广播等新业务示范推广。要充分的利用广电5G网络的特点和700MHz黄金频段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打造广电5G特色应用、特色服务和特色运营塑造差异化优势。
。要开展软终端、终端云化技术试验和规模应用,解决本地终端在算力和存储方面的不足,加速智慧业务的快速迭代升级。3)要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广电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停地改进革新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强化技术支撑,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深入落实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长期科技计划等,继续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和“揭榜挂帅”组织方式,通过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科研项目,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加强科技规划,系统性研究新形势下行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和技术路径,及时编制发布技术专项规划、白皮书、指导意见等文件,引导新技术在全行业应用。加强标准顶层设计,及时制修订紧迫性、关键性标准,统筹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及团体标准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强化总局实验室、示范园区在广电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科技评价引导,激励各创新主体开展科学技术创新,引导优势资源开展国产化、通用化研发和标准制定、示范推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广电行业的基本职责。总局将紧紧围绕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目标,强化项目支撑,夯实基本的建设,加快广电公共服务提质升级,慢慢地加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力推进广电公共服务体系深度融入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方便快捷地享受到跨屏、跨城、跨网、跨终端的高质量视听和综合信息服务。
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三区三州”市级广电融合提升工程、应急广播工程、民族地区高清机顶盒推广等“十四五”重点惠民工程。全面推动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广播电视制播、传输、接收能力智慧化升级。加快推进直播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从标清向高清过渡实施。持续推进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巩固深化智慧广电专项帮扶,推动智慧广电乡村工程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目前,四川、浙江、云南、安徽、湖南5省12个县 (市),已完成县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今年,每个省再选择至少2个县扩大试点,不断推动基层公共服务机构标准化管理。
智慧广电建设极大提高了有线、无线、卫星的传输覆盖能力,加上IPTV、OTT、网络视听的发展,用户接收广播电视服务的方式有了多种选择。
。全面完成700兆赫频率迁移工程实施,推动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组网优化调试和验收。3)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近年来,已经积极地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全国建成省级平台13个,市级平台75个,县级平台1107个,部署终端约214万个,覆盖行政村约24万个,初步成效已经显现,在疫情防控、自然灾害预警、突发公共事件等场景下的信息发布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咏雷指出,《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印发,希望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按照“多渠道、高可靠、真应急”的要求,总局正在组织科研单位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广播体系研究,已完成总体技术方案。
今年,需要抓紧制订国家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与地方平台的对接实施方案,加快一体化指挥调度试点,力争到2025年全国各级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基本建成,形成上下贯通、综合覆盖、平战结合、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覆盖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安全工作是广电的生命线,网络视听的安全管理给广电安全工作带来了新挑战,现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存在着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强现代化、智慧化广电视听监测监管系统建设,推动国家与地方监测监管系统相互连通、资源共享,提高有害内容发现的及时性、研判的精准性、处置的有效性,严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进一步健全广电视听量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更加科学的广电视听文艺作品网络评价体系,
根据不同视听平台、视听产品、视听服务的应用场景、影响区域等特点建立完善数据标签,建设网络视听治理基础云平台,实现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管理元数据和相关信息的汇聚整合,夯实数据治理底座。加快国产密码全面深度融合应用研究,强化行业数据安全保护。
。例如元宇宙、Web3.0、低轨卫星互联网、ChatGPT等等,要加强对新技术的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提前准备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安全防范措施,通过构建体系化保障手段,全面筑牢大视听安全屏障。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越是高质量创新发展,越是离不开网络安全保障没有网络安全的发展是空中楼阁,更谈不上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我们一定要以国内外发生的诸多网络安全事件为鉴,举一反三、防范未然。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上,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思想,格外的重视网络安全,坚持“刹车系统”和“动力系统”同步配备、共同发展。
当前,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智慧广电、融合媒体、全媒体等发展进入快车道,随着设备系统的互联、开放平台的引入、海量数据的汇聚,以及传输的IP化、平台的IT化、终端的智能化、服务的云化,原有独立分散封闭、高可靠物理隔离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技术系统逐步开放、深度关联,系统边界更加模糊,牵一发而动全身,线上线下安全风险叠加放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难度加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着更严峻更紧迫的新挑战。
面对日益复杂的严峻形势和任务,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安全这个头等大事,既要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只要发展不顾安全,也不能只顾安全不讲发展,要在发展中平稳化解风险,在化解风险中推动发展。
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新发展理念和创新思维统筹技术发展与网络安全的双轮驱动。要把握好发展和安全各自的内在规律,以科学的思维理念和创新举措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做到稳中求进、系统筹划、合力推动、动态平衡,提高统筹科技发展和网络安全的能力和水平,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水平发展筑牢行业网络安全屏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网络安全的科学技术创新和生态链产业打造。在云安全、身份安全、数据安全、安全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基础性行业网络安全技术攻关,慢慢地加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推广安全技术新应用,探索安全服务新模式,不断推动行业网络安全的科学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
最后,朱咏雷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广电科学技术工作实现新跨越、续写新篇章、开创新未来。要站在高处、看到短处、发扬长处,充分的发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在国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以高科技驱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广电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