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论国内外,只要提到有线电视,人们就联想到它是一个广播电视服务商。现在,有线电视的功能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有线电视广播传输与IPTV、地面无线、卫星电视相比,信号传输稳定,传输质量高。与此同时,有线电视也同时能成为优质的电信网。
特别是在数字化初期,光纤宽带还很贵的时候,有线电视能提供比传统电信网更宽的带宽服务,以及价格低的固定电话服务。
在没有行业管制的美欧,有线电视在传输丰富的数字化电视频道的同时,也用于宽带网接入以及固定电话通信,是通信、电视双料冠军。
美国有线电视公司也是在那个年代,成为了电信巨头。当时,有线电视网络是电信巨头们争相收购的香饽饽,迅速成为主流的互联网基础设施。
现在,美国有线%。宽带+云计算业务早已超过电视,成为有线电视公司的主营业务。
所以,有线电视应该被称为有线通信公司。美国第二大有线电视公司名称,直接就是Charter Communications。
这是通信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分工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也就是必须聚焦主业,为创新积聚能量。
这说明标清、高清视频在互联网中的传输成本,已经到了我国老百姓可接受的程度。
通用云计算的人力成本占比不大,主要是设备损耗和电费,在全球范围内变化并不悬殊。
在人均GDP是我国5-6倍,收费标准较高的美欧等国家或地区,网络视频传输成本在经营中的占比不高。
所以,很多OTT经营者,都将服务器放在美国,用于特定群体或小语种OTT电视服务。这受益于美国的网络中立法案。
这种靠广告盈利的FAST频道平台,率先席卷美国,已经让有线、卫星电视用户流失大半。欧洲因为有大量的机卡分离电视机,以及公共政策等因素,电视用户流失较为缓慢。
有意思的是,让美国有线电视用户流失的网络,主要是有线电视公司自己的宽带网。对有线电视公司而言,相当于钱从左口袋转移到了右口袋。
因为,他们不可能在两个赛道上都跑在前面,必须在电视和宽带之间做一个选择。
因为长期巨额的电信化投资,选择电信化,符合美欧有线电视公司的发展路径依赖和利益最大化。
受多重历史因素影响,对于宽带、云计算基础薄弱的我国有线电视,如果抄别人的作业,无异于自杀。
至于我国有线电视为什么这么落后,原因复杂,一言难尽。本号有大量的分析及科普文章可供参考。
广播电视传输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密切关联,涉及国家治理及安全,在大多数国家都受管制,约束较多,大都属于保守派。
在比较保守的欧洲,如果要让人们选一些保守的行业,广播电视公司一般都能入选。
网络视频化可以摆脱封闭的广播电视终端,也让网络运营商处于两难选择。加强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向超高清广播网升级,互联网宽带业务势必受到削弱。继续加强互联网接入业务,留给广播电视网的资源就会减少。
我们将广播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二者分别使用单独的传输介质,发展互不制约,在终端实现融合的三网融合,称为三网融合2.0。
如果由一家运营商实施三网融合2.0,就必须增加到户光纤。在人均GDP水平高,居住比较分散的美国,增加布线美元,欧洲也不低。
所以,欧美有线电视公司,一定会沿着三网融合1.0的路线,继续扩展HFC频谱,向Docsis3.1/4.0升级。
也就是说,电信化的有线电视,从资源分配机制上,已经不将广播电视传输当作主责主业了。
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广播电视媒体失去传输媒介优势,被互联网挤压,逐渐走下坡路的根本原因,也是三网融合1.0时代发展路径依赖和分工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
与此同时,因为缺乏基础通信常识,广播电视媒介被引导成为高成本的互联网,传输质量降低,再加上传统广播网终端侧的安全捆绑所导致的高度封闭,广播电视媒体可谓腹背受敌,覆盖优势丧失。
2024年第8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刊发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署名文章。文章强调,广播电视是主阵地、主渠道这一点没有变,有其长期存在的充分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在突发和应急情况下,其权威性、公信力不可替代。
有线电视网络如果定位广播电视传输媒介,并保持技术进步,也同样有长期存在的理由。
在我国有线时代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定位电信网络,那就只能与三大运营商进行同质化竞争,能否生存下去,就看自己在成为电信网方面的创新能力了。
这里,我们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假设一下:如果我国有线电视失去了做第四大电信运营商的机会,是不是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做好广播传输网络上?
10月11日,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京开幕。在大会主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余英发表了题为《超高清赋能精品创作》的主题演讲(详见与本文同时推送的另一篇文章)。
如果2025年扶持的13个超高清卫视频道开播,以及2027年超过50个超高清频道开播,将对广播网的传输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继续按照三网融合1.0时代的思维,该超高清规划很难落地,至少落实的成本非常高昂。
如果有线电视将第一主责主业专注到广播电视传输上,建设全光超高清广播网,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工合作,共同携手迈入三网融合2.0时代,是否能抓住超高清广播发展的机遇,成为中国主要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呢?